千年大弦奏响唐宋音韵

   大弦戏又称弦子戏,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,伴奏乐器因三弦

领头起板而得名,又因源于唐代宫廷“御戏”,故称大弦戏。

  如今,早已失传的唐宋大曲、宫廷音乐、原始剧目、古代的表演形式

等,都在大弦戏中原汁原味地保留着。大弦戏被专家界定为“中国戏曲的活

化石”。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
 

  IMG_256

 

  大弦戏的起源与发展

  河南省滑县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创造了多种

多样的文化艺术,并使之流传、发展、繁荣,被代代艺人誉为戏曲之乡。仅

目前就有大平调、二夹弦、豫剧、曲剧、乐腔等剧种,各类表演团体40余

个,剧种之多、剧团之多,实为一般县(市)所不能比。所以,历史上就为

大弦戏的生存、传承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。

  据《河南戏曲表演丛书》、《滑县戏曲志》、民间小说《三唐传》等载

述,滑县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乡声腔剧种,它渊于唐高宗年间的唐朝

宫廷,名为“杂耍班”(据说唐明皇的一皇子,生来终日啼哭不止。他让宫

中戏班演唱小曲,发音独特,皇子突然破涕为笑。唐明皇大喜,遂赐名“耍

孩子”。)在程咬金百岁寿辰时,唐高宗李治(公元650—683年)再任期间

将其赐予程府。在程铁牛任山东节度使时带回山东,后流落民间在黄河中下

游逐渐演变发展而成。

  最初主要演唱汉、唐“乐府”曲、唐宋大曲、宋元杂剧、北曲等。演奏

乐器以竹笛、笙、三弦为主,表演形式简单。宋朝时期,在表演风格上溶入

了开国皇帝赵匡胤创建的大洪拳架势,使大弦戏的表演彰显的古朴浑厚,场

面激烈。到了元初,乐队引进了四大钐(即大铙、大镲)尖子号、螺号,同

时由竹笛改换锡笛为主奏乐器,从而形成了今天粗狂激烈的舞台气氛。音乐

也在原“乐府”曲牌的基础上,吸收了部分戏曲下小令和其它剧种(如罗

戏、卷戏)的某些成份,如“青阳腔”、“石棉腔”、“罗罗腔”、“月儿

高”、“清水令”等发展而成。进入元末明初后,大弦戏已发展成一个规模

剧种。

  滑县早在明弘治十一年(公元1498年)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。在《滑

台重修明福寺碑》的副碑上有“……以上布施,除修萁佛塔外,敬献大梆

戏、大弦戏各一台”的记载。明万历年(公元1573~1620年)间又规模较大

的班社“公兴班”坐班滑县。清朝时大弦戏发展倒了鼎盛时期,办社增多,

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,分“礼”、“敬”、“旺”三门,后来“礼”门

去了山东;“敬”门溶入滑县;“旺”门去向不明。“敬”门溶入滑县与

“公兴班”合并,实力增强,影响较大。清光绪年(公元1875—1909年)

间,易名“大兴班”。1948年被翼、鲁、豫边区政府命名为“民众剧社”,

归当时的平原省管理。1952年移交给滑县,并被命名为“滑县大弦戏剧

团”,1960年濮阳大弦戏剧团撤销,与滑县合并,称滑县大弦戏剧团。1969

年“文革”期间又与滑县豫剧团合并,至此,大弦戏在全国绝迹。党的十一

届三中全会后,祖国的文化艺术又迎来了发展的春天。1979年,滑县大弦戏

剧团又恢复了建制。

  滑县大弦戏经历了唐代的产生期;宋、元代的形成期;明、清两代的鼎

盛期;民国的兴衰更迭期;新中国成立至“文革”前的新生转折期;“文

革”期间的绝迹期;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8年挖掘、抢救、复苏期;

以及实施“民保工程”的弘扬、振兴期。

  自恢复建制以来,滑县大弦戏又了较大发展。2001年,该剧团被河南省

文化厅授予“河南省百佳文化文明经营单位”称号;2004年被列入河南省

“民保工程”首批试点项目后,工作又有了新的起点,同年11月在荥阳市举

办的全省少数优秀剧种汇演中,荣获演出、音乐伴奏“双金鼎奖”和演员个

人“三金一银”的好成绩,居各参赛团队之首。2006年,该团演员宋飞云、

张纯德在河南省文化厅组织的“全省、市、县区专业剧团比赛”活动中,分

别荣获个人演唱二等奖和三等奖,参赛的传统剧目《薛刚打朝》受到了与会

观众的一致好评。

   IMG_257

   大弦戏的音乐唱腔和艺术特色

  大弦戏的唱腔结构为曲牌体,具有古朴刚烈、泼辣刚毅的风格,且曲牌

繁多,可分文、武两类。文曲柔婉细腻,缠绵悱恻 ,武曲则高亢激昂、清

丽激动。按调又分为B、E、A、D、G五大调和400余个唱腔曲牌,形成了一个

极其丰富的唱腔体系。它的音乐既有汉、唐“乐府”曲、唐宋大曲、宋元杂

剧、北曲,又有“青阳腔”、“石棉腔”、“弦素高腔”,还有民间小调

等。

  大弦戏历史悠久,传统剧目众多,擅长演出的打、破、反、战、斩等一

类的袍带戏和架子花腔戏就有200余部。主要有五平、五关、五打擂、十二

山等。即《平五庆》、《平西辽》、《平东才明》、《平安王》、《平方

腊》、《雁门关》、《反五关》、《虎牢关》、《过五关》、《守五关》、

《燕青打擂》、《秦琼打擂》、《呼延庆打擂》、《杨七郎打擂》、《两架

山》、《牛头山》、《赵少明下山》、《殷洪下山》、《广武山》、《李密

下山》、《三宵下山》、《火灵圣下山》、《张奎下山》、《临潼山》、

《孙膑下山》。

  大弦戏表演独树一帜。演员行当有五生、五旦、五花面之分。表演既有

唐宫廷的痕迹,又有北方戏剧刚劲挺拔、豪迈威猛之风;还有古杂技功底和

宋太祖的大洪拳架势,形成了独有的手势、台风、架势、亮相的艺术风格。

素有“李逵笑、敬德傲、张飞出场三不照”之说。

  大弦戏的脸腔有别于其它剧种。其腔讲究化妆细腻,人物性格分明。如

秦琼红脸五道眉、敬德黑脸三块瓦、杨七花脸细而俊、张飞黑花倒丝钩等。

  独有的伴奏器乐。大弦戏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、锡笛、啰笛、大笛、竹

笛、笙等。除有其它剧种的打击乐外,还有四大搧、尖子号、螺号等。锡笛

是祖传的独有乐器,并使主奏乐器。四大搧、尖子号、螺号其它剧种也不多

见,是为烘托现场气氛的配奏乐器。

  大弦戏被视为御戏、大戏。常被群众用来祭祀、庆典、敬神等。它的活

动范围主要在豫北、鲁西、翼南等地区的城市乡村。特别是农村古庙会或亲

人祭祀,常请大弦戏前去演出,那独特的表演技艺和刚烈泼辣、缠绵委婉的

唱腔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。目前该剧种在豫北等地,特别是农村演出市场中

占有重要地位。

  弘扬民族民间文化,把唐宋音韵奏得更响

  大弦戏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,比号称“戏曲始祖”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

年,填补了我国古曲牌音乐断代的空白。它有着行云流水般的曲调,特别是

那独有的伴奏乐器锡笛,其乐调委婉动人,伴奏和唱腔在不同的音阶上滑

行,组成动人的和声,这是唐宋大曲的魅力,也是大弦戏的绝妙之处。它之

所以能延续至今,民间艺人的作用故为重要。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虽然没有经

过专业训练,但是他们热爱祖国艺术,酷爱大弦戏。正是在这些人一代又一

代言传身教、创新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。

  大弦戏既是河南省也是全国的稀有剧种,又是一个濒危剧种。现在亟待

保护和抢救。民间戏曲是不可再生的资源,是反映社会历史、文化、政治、

经济的载体,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根基,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

富。现在,大弦戏的现状,已引起了省市县越来越多的领导专家和有识之士

的担忧和重视。

  当谈到大弦戏的历史和未来时,今年已70多岁,从13岁就开始学唱大弦

戏的原滑县大弦戏剧团主要演员宋自武(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
项目代表性传承人)心情异常激动:“大弦戏是一个细腻到极致、也粗狂到

极致的剧种。那腔调韵律一波三折,荡气回肠。细起来就像箩面雨,粗起来

就像狂风暴雨,山崩地裂。”

  宋自武为古老的大弦戏带来新鲜气息。1979年起,他连续组织排演了

《封神榜》、《女儿国》等多出新戏;还同时用以团带校的方式办戏校,接

连培养了三批50多名功夫过硬的学生。

  大弦戏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,大大激发了大弦戏演

员的积极性,他们走城市、串乡村、给广大观众送去欢乐。宋自武正在忙于

整理老艺人的录音资料,他表示“在我有生之年,想再收几十个学员,把自

己掌握的三百多个濒临绝迹的曲牌传给年轻人,决不能让这千年剧种在我们

这一代手中失传。”

  我们期待着大弦戏在保护、传承和发展上有一个更大的飞跃,把这唐宋

音韵奏得更响。

 

创建时间:2013-09-23 09:57
收藏
浏览量:0
首页    民俗文化    千年大弦奏响唐宋音韵